- 作者:zhaozj
- 发表时间:2020-12-23 10:59
- 来源:未知
据《科学投资》研究,中国富豪挖掘第一桶金的方法不下50种。以读者习惯的武林招式来比喻,也就是不下50式。《科学投资》总结出其中活色生香,可供创业者活学活用之9式,贡献如下。
<script id=ad_text_pcjob src="http://www.pconline.com.cn/script/ad_text_pcjob.js" defer></script>第1 式:快半拍 典型代表:杨斌 第一桶金:2000万美元 可效仿指数:★★★☆ 2001年,当杨斌出现在当年的《福布斯》中国富豪排行榜上,并且排名高居第二时,许多人吃了一惊,因为在此之前,杨斌是一个谁都不曾听闻过的名字。将杨斌视为一匹财富黑马实不过分。杨斌现在的身份是香港上市公司欧亚农业董事长。杨现年38岁,老家湖南,5岁即成孤儿,靠吃百家饭长大。据杨自述“18岁以前什么苦都吃过。”杨当过兵,1987年赴荷兰留学,27岁开始拥有自己的公司。杨的发迹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的东欧巨变,其第一桶金掘自20世纪90年代初与东欧国家,如前苏联、罗马尼亚、波兰等进行的跨国贸易。借东欧剧变时机,杨向波兰、俄罗斯等国家转售中国计划定价、价格偏低的棉线产品,后发展到成衣等纺织品,毛利润大都在5倍以上,两三年内杨就积累了大约2000万美元的财富。1992年至1995年期间,杨改向国内转售荷兰鲜花,同时向国内花商推销进口荷兰温室和冷库设备。国内花卉业刚起步时连温室水泥桩都要进口,杨由此又积累了大约4亿人民币的财富。相比之下,如果排除在香港上市,杨的欧亚农业到目前为止,给杨产生的效益极为有限。 与杨斌一样,依靠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巨变,进行跨国贸易或者边境贸易完成原始积累的中国巨富不在少数,杨只是其中特别突出的一位。据《科学投资》研究,从较为先进地区向较为落后地区进行贸易或产业转移,创富机会极多,赚大钱可能性极大。但两地差距不可过大,以领先半步为宜,可称为“快半拍”贸易法或投资法。此方法不仅于国与国之间有效,在同一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也往往有效。据此方法,亚洲的伊朗、伊拉克等国,南美洲的巴西、阿根廷等国,以及部分非洲国家,都可作为有心者下一步关注的目标。当年公安大学毕业的上海交警吴江涛离职后,以2000美元闯荡非洲国家津巴布韦,发现大多数中国人对非洲国家有误解,非洲的某些国家和地区,比如津巴布韦的城市地带,远非人们所想象的那么落后,在商业上大有可为。吴根据自己的发现,将中国商品贩运至津巴布韦,将津巴布韦的石雕等艺术品贩运回国内,做双向贸易,时为1992年。后吴移居津巴布韦,数年间即成为津巴布韦最成功之商人,连津巴布韦总统专机上食品皆由其供应。吴的说法,“在津巴布韦中国人发财很容易。”不但津巴布韦如此,可能在整个非洲都是如此。须注意的是,在此类投资、贸易中应严禁“假、冒、伪、劣”,以次充好,以免重蹈中国货在东欧国家之覆辙。“快半拍”的另一重意思,就是你的产品可以很容易地被赶上和取代。 目前国内有些报刊热衷宣传中国企业在阿富汗如何有商业机会。以《科学投资》分析,类似阿富汗、朝鲜这类国家,对中国企业的机会并不多,一则国家落后,人们购买力有限;二则市场狭窄,拓展余地不大,即使想用传统的薄利多销亦不容易办到;三则环境复杂,贸易、投资皆成本过大。中国企业实不必过多在以上地区枉费功夫。而如美国、欧洲等国家、地区,因为发达程度远甚中国,市场成熟,制度健全,企业大多只是赚取平均利润,想暴发的机会不多。互联网是个例外。 第2式:做傍家 典型代表:王玉锁 第一桶金:人民币1000元 可效仿指数:★☆ 不仅新奥燃气的王玉锁,华桑燃气的沈家桑、UT斯达康的吴鹰、亚信的丁健、田溯宁等都可视为其中的代表。前一段时间,东方集团(相关,行情)的张宏伟也试图通过加盟吉通极力向这一目标靠拢。所谓做傍家,就是向垄断行业靠拢,做垄断行业的傍家。垄断饭最好吃,垄断行业的钱最好赚,这是众所周知的真理。如果能吃上垄断饭,哪怕只是分享一点残羹冷饭,也胜过外面的鲍鱼燕窝。《福布斯》2001年中国富豪榜排名第55位的王玉锁和排名第90位的沈家桑在发家时所依傍的都是天燃气行业,而《福布斯》2001年中国富豪榜排名第67位的吴鹰,以及排名第77位的丁健在发家时所依傍的都是电信行业。在中国,天燃气和电信是由政府高度垄断的两大行业。想做这两大垄断行业的傍家,没有一点点真本事是不行的。吴鹰的小灵通,一边遭到电信管理部门的查禁,一边在众多地方电信部门的配合下急速发展。从UT斯达康经常传出与电信管理部门相左的信息,最后又往往证明其信息正确,令人匪夷所思。《科学投资》将此式手法可效仿指数定为★☆(一星半,可仿效性较差),自有其道理。除非是自恃有什么特殊门道,此式手法建议创业者谨慎效仿。 王玉锁出生于河北霸州,三次高考落榜,从此放弃高考,开始做些小生意。王玉锁卖过葵花子、卖过啤酒,还卖过女用泡泡纱背心。王还做过一家塑料厂的业务员,但都没有赚到什么钱。1986年春节,生意失败的王拿着100块钱,准备去租车跑运输,没想到了地头人家又不许租车了。王在茫然之际,忽然想到倒腾燃气能赚钱,于是半途改道来到任丘。具体的经过据说是这样的:王到任丘后先住下来,下午去街上闲转,看到有个蔬菜公司卖钢瓶,就问一个姓樊的老大姐有没有气,并且约好了晚上见面。晚上,王买了一兜子刚下来的杏,骑着租来的自行车找姓樊的大姐去了。一敲门,门开了,王一看就愣住了,原来是他救过的一个人。那人说:玉锁,你怎么过来了,你怎么不打声招呼啊?王说,大哥,怎么是你们家?“大哥”说是呀。从此问题解决了。王也从此柳暗花明又一村。“大哥”先让王捡了一套设备回去,然后由“大哥”负责给王联系气。 王就骑着借来的自行车,将设备拉回到老家,往自家小卖铺一放,贴了个告示:就这个东西,谁买,你先交12罐气的钱,10块钱一罐,是120块。“我这个东西一套是120块。交240块钱,我记得很清楚。实际我这个气是一次交一次钱,这样我不就多一些资金了吗?另外,再加上利润呢,那时一套挣40多块钱。”做饭烧燃气,那时候即使对于许多北京人来说也是有门路的象征,何况是在河北廊房。王的告示贴出来,顾客立刻蜂拥而至,当时就登记了7、8套;几天时间王卖出去40多套,净赚1000多元。这是王玉锁从燃气中掘到的第一桶金,以后王在“大哥”的帮助下,常跑任丘,瞅准燃气,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,终于修成正果,成为中国有名的“燃气大王”和大富豪。